垒富配资
鹭鸟在江面捕食。“哈报手机记者”杜丽鹃史敏捷摄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古诗中描绘的灵动画面,如今在哈尔滨的松花江湿地成为常态。每年夏季,这片广袤的湿地便成了水鸟的乐园,而鹭科鸟类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主角。它们或亭亭玉立于浅滩,或振翅掠过水面,用优雅的身姿为冰城的夏天增添了一抹悦动的色彩。作为人类认识较早的古老鸟类之一,鹭鸟因其体态优美常入诗画。如今,随着松花江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哈尔滨的鹭鸟种类日益丰富、数量逐年增多,8种主要鹭鸟在此“安居乐业”,上演着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湿地精灵图鉴
冰城8种常见鹭鸟的别样风姿
鹭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鸟类,它们通常生活在靠近水域的环境里。在哈尔滨的松花江湿地及周边水域,活跃着8种常见的鹭科鸟类。它们同属涉禽,拥有典型的“三长”特征——嘴长、颈长、腿长,却又各有独特的形态与习性,共同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中国境内体型最大的鹭,大白鹭平均身高近1米,身形修长舒展,亭亭玉立的体态让它赢得了“水鸟皇后”的美称。
体型中等的白鹭比大白鹭稍显娇小,却因灵动的姿态被誉为“鸟中西施”。它最显著的特征是黑色的嘴和脚。
夜鹭是鹭鸟中的“夜行侠”垒富配资,白天隐蔽在沼泽、灌木丛间,晨昏和夜间才出来活动。它最令人称奇的是懂得运用诱饵捕鱼,展现出惊人的智慧。
苍鹭有个广为人知的别名——“老等”,因擅长捕鱼被称为“捕鱼高手”。它常常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伸长脖子凝视水面,一动不动的姿态让它得了个“长脖老等”的俗称。
池鹭是鹭鸟中的“变装大师”,羽毛会随季节和生命周期变化呈现不同颜色,与环境融为一体。
草鹭被称为湿地中的“优雅舞者”,源于其修长身姿与独特羽色。作为大型涉禽,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枕部有两枚灰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因此也被戏称为“扎辫子的鹭鸟”。
别名“打鱼郎”的绿鹭体型不大,却是自然界的“抓鱼高手”。绿鹭会用“饵”钓鱼——叼来虫子放在水面引诱鱼类。
牛背鹭是鹭鸟中的“异类”,别名“放牛郎”,是牛背上的“天外来客”,常见它们在牛背上寻食。
湿地“鹭语天堂”
集群栖息的生态画卷与护鸟人的守望
“看,那片芦苇里,有大白鹭和苍鹭!”清晨的太阳岛上,市民杜丽娟举着相机,镜头对准远处水面上的白色身影。作为有十多年拍鸟经验的“追鸟达人”垒富配资,她对哈尔滨湿地里的鹭鸟如数家珍。从太阳岛到长岭湖,从阿勒锦岛到滨江湿地,这些沿松花江流域分布的湿地,都是鹭鸟的快乐港湾。
太阳岛湿地堪称鹭鸟的大本营,杜丽娟在这里拍摄到了几乎所有哈尔滨常见的鹭鸟种类。“每年4月份,各种鹭鸟陆续从南方迁飞回来,到了初夏繁殖期,树上、芦苇丛里全是它们的身影。”她指着一片树林说,那里是鹭鸟的“育儿所”,有时自己会抓拍到洁白如雪的白鹭在树上秀身材的美照。最让她震撼的是鹭鸟集群起飞的场景,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鹭鸟突然腾空,振动的羽翼遮住天空,叫声传遍整片湿地,“那场面一辈子都忘不了”。
滨江民主湿地茂密的芦苇和沼泽是水鸟的最爱,也为鹭鸟提供了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夏季里,鹭鸟与这片湿地里的游禽们“混居”,它们虽然种类不同,却能和谐共处,共同分享这片水域的馈赠。
阿勒锦岛水域开阔、鱼类繁多,成了夜鹭的“夜间食堂”。杜丽娟曾在这里蹲守抓拍,记录下夜鹭捕鱼的精彩瞬间,“它耐心等猎物靠近,‘嗖’地一下就把鱼叼走,太聪明了!”她说,过去拍鸟只是为了记录美景,现在看到这些灵动的生命,更多的是想守护它们的家园。如今,她不仅义务宣传鸟类保护知识,还会在拍摄时提醒游人保持距离。
近年来,随着市民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湿地里的鹭鸟也渐渐不怕人了。在湿地公园内的栈道上,游人和拍鸟人安静地用望远镜和相机镜头观赏,鹭鸟就在不远处的浅滩觅食,人与鸟互不干扰。“以前拍鸟要躲躲藏藏,现在它们习惯了人的存在,只要保持距离,就能静静地观察它们。”拍客们说,这种相互守望的距离,是人与自然最美的相处方式。
生态向好的“鹭鸟答案”
专家解读数量增多的深层密码
“哈尔滨的鹭鸟数量逐年增多,是湿地生态环境改善最直观的体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鸟类研究专家许青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指示器”,鹭鸟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状况直接反映了水域生态环境质量。
据介绍,哈尔滨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这是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拥有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条,每年约有492种候鸟经此迁徙,其中水鸟多达5000万只。“鹭类在哈尔滨属于夏候鸟,春天北归繁殖,秋天南迁越冬,松花江湿地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和停歇场所。”许青解释,鹭鸟最大的特点是春秋迁徙时集群活动,夏季繁殖期虽相对分散,但仍集中在水域附近,因此市民在沿江湿地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为何哈尔滨能成为鹭鸟的宜居之城?许青教授给出了三个关键原因。首先是家园够大。松花江湿地是国内最大的原生态城市湿地,成片的芦苇沼泽、浅滩水域为鹭鸟提供了充足的栖息和繁殖空间。松花江湿地的生境多样性完美满足了它们栖息和繁衍的需求。其次是食物充足。鹭鸟以鱼、虾等为主食,而松花江水质的持续改善让鱼类资源日益丰富,为它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更重要的是生态安全。由于哈尔滨对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湿地面积稳步扩大,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湿地周边的人为干扰减少,为包括鹭鸟在内的水鸟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
哈尔滨拥有各类水鸟40多种,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鹭鸟在湿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还是控制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天然卫士。”专家表示,鹭鸟捕食鱼类和水生昆虫,能有效控制过度繁殖对水生植物造成破坏。“鹭鸟数量增多,意味着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更加完整、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城与鸟的共生之歌
湿地名片上的生态温情
哈尔滨这座以冰雪闻名的城市,在夏季因湿地与水鸟的邂逅,展现出别样的温柔与生机。松花江湿地不仅是鹭鸟的家园,更成为哈尔滨递向世界的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
哈尔滨对湿地的保护,早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建立湿地公园优化环境,为水鸟营造安全的家园。如今,松花江湿地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水生植物到鱼类虾类,再到鹭鸟等水鸟,构成了一条健康的食物链。“湿地是城市的‘肾’,不仅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更滋养了无数生命。”许青说,哈尔滨将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魅力。
市民自发的爱鸟护鸟行为,让这份生态温情更加浓厚。像杜丽娟这样的“追鸟达人”还有很多,他们当中,有的组成护鸟志愿者团队,定期在湿地巡护,劝阻不文明观鸟行为,遇到落单被困的鸟会第一时间联系野生动物救助站,用实际行动守护鸟儿家园;还有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鹭鸟的灵动瞬间,让更多人了解哈尔滨的生态之美。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来到哈尔滨,只为在湿地中邂逅这些“白色精灵”。
从古诗中的灵动意象到现实中的生态画卷,哈尔滨的鹭鸟见证了一座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湿地生态持续向好,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鹭鸟选择在此安家,让松花江湿地成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家园,让城与鸟的共生之歌在冰城的夏日里永远唱响。
哈尔滨日报记者王铁军垒富配资
正中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